另一种活法:懂得敬畏,才会珍惜生命珍惜今天
生活是一种修行,重在心存敬畏
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在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还会浪费自己每一天的生命吗?如果你珍视自己的每一天,好好生活,你将在某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古往今来,敬畏正是以其作为修身之道、伦理之基和德性底线的极端重要性,被恒久普遍地关注和重视。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向来不乏“敬畏”的传统。儒家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道家敬畏“天道”,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佛家敬畏浩瀚的宇宙、辽阔的虚空和生命自身的神秘,倡导“五戒”“十善”。在伊斯兰教里,敬畏不仅是一个崇高的信仰境界,也是一个高尚的道德境界,强调“敬畏是万善之源”, “凡敬畏而且修身者,将来都没有恐惧,也不忧愁”。在西方,基督教视“敬畏耶和华为智慧的开端”,认为敬畏上帝是信徒的首要德行。由于敬畏上帝的观念深深融入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日常生活方式之中,因此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进而就构成了西方人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支撑。
可以说,薪火相传的敬畏思想,已经成了无形的、神圣的人类行为“指明灯”、 社会和谐“推进器”、国家稳定“安全阀”。一个人立身处世,心存敬畏,就会思当所思,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胆大包天、为所欲为,就会越雷池、闯红灯、踩底线,于己于人、于家于国都可能带来可怕恶果。
不能预测明天,但可把握今天,把握现在,请活在当下。一次只专注于一刻,这是克服忧虑和恐惧的最好方法。基督徒在饭前会这么说:“感谢主赐给我今天的面包和食物。”注意!不是明天的面包或上个礼拜的面包,而是今天的面包。千年的社会历史证明,人们想要从悲剧中活下来的方法就是,每次只过一天的生活。这样的古老哲学思想可以让我们度过人生最艰苦的时刻,从而怀着希望去面对未知的明天。
懂得敬畏吧:敬畏自然法则,敬畏社会秩序,敬畏人间道德,敬畏“头顶上闪烁的星空”。懂得敬畏才会有真正的和谐,才会真正远离灾难和不幸。心存敬畏,我们才能把握自己,有所坚持,有所不为。心存敬畏,我们才能进退有致,不致乖张。心存敬畏,不是担心触怒神灵会遭遇报复的“泛灵论”,也不是丧失自信、无所作为的“匐地臣服”,而是一种清醒,一种明智,一种谨慎,一种自觉,一种做人的信念和境界。
【点评】懂得敬畏是阻止我们滑向浅薄无知、恣性妄为的坚实护栏,是保证我们远离灾难与不幸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