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观”之感悟
从小就常听师长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曾写过一首《人生修养百字歌》,被一位朋友戏称为“科学人生观”。细细品味一番,觉得“科学”之于“正确”,似乎另有一层深意在。
日读一万字,日诵一诗文, 日悟一道理,日行半时辰。多牵亲人手,多念父母恩, 多重朋邻义,多体师长仁。人生于世,每一天都必须做到四个“要”:要学习、要思考、要锻炼、要交流(包括感情交流以及知识和思想的交流)。
人之为人,第一要吃饭,这是为了维持人的动物性生存;第二要读书,这是为了享受人区别于动物的生活。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这是一段很有哲理的话。我们要与书籍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在那个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广阔时空中沐浴智慧之光,享受自然之赐。我们还要努力养成思考的习惯。人固然不能在思考中生活,但人的生活却离不开思考。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我们的生活才能脱离盲从和莽撞,才能超越浮躁和无聊。我们要从年轻力壮的时候就开始爱护身体、关注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要等到本钱不多之时再来考虑开源节流的问题,真到了那个时候可就不是事倍功半而是劳而无功了。
我们要自觉营造家庭中爱的氛围,夯实自己人生的根基。建设幸福家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有一位哲人说过,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是相似的。相似在哪里呢?我以为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心手相牵、和衷共济。我们每一天都不要忘记与自己的家人共度温馨时刻、进行感情交流。我们还要记得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是不可能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的,连封建帝王都知道“忠臣出于孝子”。
我们要乐于广交良朋、勤于领会师长的教诲。缺少交往是人的悲哀,缺少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则是读书人的悲哀。良师益友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必不可少。知足心常泰,知恕善之根, 知耻近乎勇,知让贤愚分。古人云:“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又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对于名利越少期待,人生旅途中就会越少烦恼。为人之道,当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但偶尔也难免有无心之失、非分之想。对此,我们一定要常存羞愧之心。人之可怕,人之不可救,不在于其偶为小恶,也不在于其偶存恶念,而在于其心安理得,甚至引以为荣。人与人交往,难免有矛盾,就算是自己的牙齿也有咬到自己舌头的时候。“有容德乃大”,我们要时常将心比心,乐于原谅别人,不要过于将对错得失耿耿于怀。如若反之,人生之路就将越来越窄,越来越崎岖。市场经济社会,人与人之间经常会有竞争。我们要甘于与人方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才是与人为善之道,这才是仰圣追贤之道。
遇幸莫得意,遇挫勿消沉, 遇变要镇定,遇诱须惜身。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生际遇要有正确的态度。“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踌躇满志,一个是万念俱灰。”人的一生,一般说既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利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不顺的时候也不要心灰意冷。况且,芸芸众生,大概自认为得意的人少,自认为失意的人多。然而,若是让今人去审视古人,让后人来审视今人,甚至于让今日之我去审视昨日之我,让明日之我来审视今日之我,则当时看起来得意者未必真得意,当时自认为失意者也未必真失意,又何必过于在意呢?
人生就像是一个平静安祥的山溪小潭,偶尔也会水欲静而风不止,虽不至于有惊涛骇浪,却不可避免大的波澜,只有泰然处之,才能理性思考、正确应对、安度难关。人生之中必定会有许多诱惑,“世间唯财色者最诱惑人,最消磨人,也最败坏人”,我们一定要经受住诸如此类的考验。朱元璋曾经对贪官污吏大发感慨,说他们徒知爱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有甚于此? 知易行之难,更难是有恒, 百年如一日,幸福伴终生。列宁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邓小平也曾说过,“任何好的主意,不行动总是不能成为现实。”人生的道理,其实并不难于明白,关键是难于践行。有一家国有企业,濒于破产,卖给了一个私营老板。企业的职工一方面担心被裁员,另一方面又热切期盼私营老板有大的动作出台让企业脱胎换骨。然而,那位老板只说了一句话--“现有的规章制度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结果一年之后企业就扭亏了,随后便大赚其钱。厂房设备还是原来的厂房设备,产品还是原来的产品,人员还是原来的人员,制度也还是原来的制度,结果却如此不同。关键就在于现在抓了落实,而过去形同虚设。
人生的修养,何其相似乃尔。很多人高谈阔论,最终一事无成。更多的人则认准那些简单的道理,默默前行,获得了一个充实的人生,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作出了有益和有效的努力。